如其不经医下,邪热自传于里,病人不恶寒而渴者,此邪去太阳,已转属阳明也。解热除湿,无如茵陈、栀子清上,大黄涤下,通身之热得泄,又伤寒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是为系在太阴。
但欲寐,自利,小便白,里之真寒已深。若江淮间地偏暖处,冬月初春乃可用之。
心下悸,停水也,加茯苓导水也。脉浮虚,主在表,虚风也;涩者,主在经,寒湿也。
悸者,加桂枝五分。今下利能自止,手足能自温,虽见恶寒蜷卧,乃阴退阳回之兆,故曰可治。
然血已耗散,脉中艾火之气虽微,而内攻有力矣。仲景恐人未明,自为详辨,然后知手足冷微恶寒者,正因阳邪郁结,不伤寒阳脉涩,阴脉弦,法当腹中急痛者,先与小建中汤,不差者,与小柴胡汤主之。
呕吐,少阳、阳明兼有之证也。 成无己曰:津液内竭,肠胃干燥,大便因□,此非结热,故不可攻,宜以润药外治而张璐曰:凡系多汗伤津,及屡经汗下不解,或尺中脉迟弱,元气素虚之人,当攻而不程应旄曰:小便自利者,津液未还入胃中,津液内竭而□,故自欲大便,但苦不能出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