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者当细心体会内外两法,切勿混淆,方可售世。谵语者,邪热入于阳明之府也;遗尿者,邪热合于太阳之府也;口不仁而面垢者,邪热合于少阳之腑也。
前贤云: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,阳八味是也。先天也,先天一气,造成五官百骸。
时毒之痢,里急后重,多见发热身疼,一乡一邑,病形皆相似也,乃是时行不正之气,由外入内,伏于肠胃,与时令人燥气相合,胶固肠胃而成痢。若欲逐经、逐脏、逐腑论之,旨多反晦,诚不若少之为愈也。
[眉批]知非氏曰:夫痢,险[1]症也,最多危候。务宜看其何处病情为重,相其机而治之。
或伤[1]于食,而消导太过,则损胃脾之阳。理本无穷,举其大纲,苟能细心研究,自然一见便识也。
或利害攸系,则彼此避嫌。予今剖晰,质之高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