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下之,阳气扰于胸中故满,中伤胃气故哕,下焦虚不能制水,故小便不利也。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。
寸口脉微,则微为无阳,是阳脉不足,故下焦之阴寒,得以上乘阳位,而洒淅恶寒也。 少阳腹中痛者加芍药,此加附子,其法虽有阴阳之别,恐非泄利下重者宜加也。
误与伤寒,则表气愈固,里气更逆,呕吐不已也。脉迟为寒,今与黄芩汤,复除其热,腹中应冷,当不能食。
太阳以恶风、恶寒别风寒,阳明以能食、不能食别风寒,太阴以四肢烦、温别风寒,是最宜着眼。结胸是水结胸胁,用陷胸汤,水郁则折之也。
表证微,故取桂枝之半;内证微,故取柴胡之半。 姜、附以回阳,参、苓以滋阴,则烦躁止而外热自除,此又阴阳双补法。
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,后三日脉之,其热续在、脉和者,期之是日夜半愈。兼阳明胃实,以大承气汤下之。